講題:當代客家音樂與文化
講者:張容嘉 (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副研究員)
時間:2023年5月3日(三)15:10-17:00
地點:R2112
撰文/攝影:黃冠鈞
學程:人文素養與多元創意微學程
2023年5月3日,本次在R2112舉辦的「當代客家音樂與文化」的講座,有幸邀請客家委員會研究員張容嘉小姐進行演說。透過此次講座,張容嘉小姐向大家介紹客家文化與音樂的密切關係,並分享客家音樂的歷史與發展。此講座旨在讓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客家文化與音樂之間的關聯,並探索當代客家音樂在文化傳承中扮演的角色。
客家音樂代表什麼?又該如何定義?張容嘉小姐以音樂、認同、和社會議題作為講座的開場前導,與同學分享音樂與民族性的關係。音樂作為一種社會性意義的產物,能展現個人認同與地方感,而樂器與音律的選擇,更是可以確認、延續族群文化認同的展現。講者舉出客家傳統山歌作為範例,指出在沒有手機的年代,山歌對當時人們而言為其中一種社交方式。使學生更深入了解客家音樂的定義和代表意義。
接著,容嘉小姐與同學分享交工樂隊的故事,提及這支樂隊,起初是作為社會抗爭象徵而成立的,他們揉合客家山歌、八音、搖滾、民歌的要素,形成獨特的曲風與文化,呼應現實社會中的客家新民謠。隨著時間推移,容嘉小姐陸續向學生介紹黃連煜、米莎等以客家特色最為主題的歌手。這些歌手延續客家音樂的傳統,同時融合現代元素,展現客家文化的多樣與豐富性。
如何定義客家音樂?容嘉小姐以黃恆秋對客家文學的界定說明,「無論是任何人或任何種族,只要擁有客家觀點或者用客家語言寫作,均能成為客家文學。」最後,「客家音樂究竟映照出甚麼樣的客家文化?」容嘉小姐指出,作為歷史的抗爭、文化的傳承,以及個人生命經驗與返鄉的記憶,這一切都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